日期:2025-09-08 10:42:27
朋友们,今天咱们来聊个超级有意思的话题——古代的状元,到底有多厉害?
这么说吧,要是把现在的高考状元比作王者荣耀的钻石段位,那古代状元就是巅峰赛全国第一,还得是赛季初三天打上去的那种!
先别急着撇嘴,我给你算笔账。
古代科举三年一考,全国考生挤破头,最终只录取一个状元。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连续刷题三年,在全国一亿多人里考到第一名。这难度,比你同时在王者荣耀、吃鸡、原神三个游戏里拿国服第一还离谱!
一、状元之路:从村级学霸到全国顶流
要知道,古代读书人想考状元,得经过一场持续几十年的"升级打怪"。首先得考中童生(相当于现在中考进重点高中),然后考秀才(高考进211),再考举人(考研成功),最后进京考进士(考公务员中央岗位)。而状元,就是进士里的第一名,真正的"卷王之王"。
展开剩余95%举个例子:明代大才子唐伯虎,多厉害个人物?乡试第一名(相当于省高考状元),结果进京考会试时被卷入作弊案,一辈子再没机会考状元。你看,就连这种天才都可能翻车,普通人想考状元?还不如去买彩票!
二、考试现场:比军训还苦的科举体验
现在高考好歹有空调有监控,古代科举那叫一个受罪!考试号舍宽只有一米,考生要连考三天两夜,吃喝拉撒全在里面。到了夏天,号舍里热得像蒸笼;遇到下雨,还得一边躲雨一边写文章。据说经常有考生中暑晕倒被抬出去,这哪是考试啊,简直是生存挑战!
最绝的是考试内容:不仅要会写八股文,还要精通诗词歌赋,更要懂治国理策。比如乾隆年间的状元试卷,题目是"如何治理黄河水患",这得同时具备水利专家、经济学家、社会学家的知识储备。换现在让你三个小时写篇黄河治理方案,怕是光开题报告都要写三天吧?
三、状元人生:直接赢在起跑线上
考中状元意味着什么?这么说吧,相当于现在清华北大抢着要,央企国企随便选,一线城市直接分房落户!历史上很多状元都是"出道即巅峰":比如北宋状元吕蒙正,从寒门子弟直接进入中央决策层,最后还当上了宰相。
最传奇的是明朝状元商辂,他是明朝近三百年间唯一一个"三元及第"(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全是第一)。这人后来成了著名政治家,挽救了差点被废的太子,改变了明朝历史走向。这说明真正的状元不光会考试,更是能治国安邦的大才。
四、状元的那些趣事:原来学霸也看脸
不过状元也不全靠实力,有时候还真得看运气。皇帝面试时如果看你顺眼,可能就直接点状元了!比如明朝永乐二十二年的状元邢宽,据说就是因为名字起得好(邢宽谐音"刑宽",寓意刑法宽厚),让永乐皇帝一看就喜欢。
更离谱的是光绪二十九年的状元王寿彭,原本考试成绩排在后面,就因为名字里的"寿"字迎合了慈禧太后过寿的心思,直接被钦点成状元。这要放现在,岂不是改个名叫"王清华"就能保送?
说到底,状元的含金量可比现在高太多了!
总结一下,古代状元那是真才实学+超强心理素质+绝对好运气的结合体。他们不仅要知识储备堪比移动图书馆,还要有在极端环境下正常发挥的抗压能力,更要有让皇帝眼前一亮的个人魅力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高考虽然也卷,但至少不用在臭号舍里待三天,也不用担心因为名字没起好而落榜。这么一想,咱们还是幸福多啦!
读透鬼谷子这段话,我才明白古人反观往复的智慧,根本不是现代人能够比拟的。“古之大化者,乃与无形俱生。”这句话乍听起来有点玄乎,其实说的就是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都是与自然规律同步的。他们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直来直去,而是懂得反反复复地观察、验证。
反观过去可以预知未来,反思古代可以理解现代,了解别人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。这种思维方式,简直就像是给了我们一副可以看透三千年的眼镜。
反观往昔,预知未来,吴起用这招建立威信。
鬼谷子说:“反以观往,覆以验来”。这可不是空话,战国时的名将吴起就把这个玩得溜溜的。
吴起当西河太守时,秦国有个城池老是骚扰魏国百姓。吴起想拿下它,但兵力不足,征兵也困难。于是他想了个妙招:叫人把一根车辕子靠在北门,贴告示说谁能搬到南门,赏良田二十亩和上等住宅一套。
老百姓都觉得这是扯淡,没人动手。直到傍晚,有个小伙子半信半疑地搬了,结果真得到了赏赐。第二天吴起又放出一石豆子,说搬到西门也有赏,这次大家争着去搬,也都得到了赏赐。
就这么两件小事,吴起建立了言出必行的威信。后来他发号施令,西河百姓无不听从。这就是通过过去的行为(兑现承诺)来影响未来的效果(建立威信)。
了解他人,认识自我,王陵失败于不懂此道。
鬼谷子接着讲:“反以知古,覆以知今”。意思是说,了解别人和认识自己是相辅相成的。
汉代王陵就是个反面教材。这人能力不错,但就是太直,说话从不拐弯。刘邦讨厌雍齿,王陵却偏要公开和雍齿交往,还直接对刘邦说:“这是我的私事,你管不着”。
结果呢?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,刘邦只给他封了个安国侯。后来惠帝去世,吕后想要封吕氏子弟为王,王陵直接引用刘邦“非刘氏不得王”的遗训反对。
而陈平和周勃呢?嘴上说“时势有变可以封”,保全了自己,后来成为诛杀诸吕的主力。王陵却被罢免丞相,十年后病死。
王陵的失败就在于他不了解别人(刘邦、吕后的心思),也不认识自己(作为臣子的定位)。如果他能反过来观察刘邦的为人,或许就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了。
动静虚实,不合今来,曹操的却语术收服人心。
鬼谷子还说:“动静虚实之理,不合来今,反古而求之”。事情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现状,就要反过来从古代寻找答案。
曹操打败袁绍后,在袁绍府中搜出自己部下写给袁绍的效忠信。有人建议严惩这些官员,曹操却一把火把信全烧了,说:“当时袁强曹弱,我自己都想投降,何况大家呢?”
这一招可不是曹操原创的,而是深谙古代“却语术”的智慧——找出别人的短处,然后宽容对待,从而收服人心。
曹操这一手玩得漂亮,不仅安定了人心,还让那些动摇过的部下心存感激,彻底放下包袱为他效劳。这就是通过古代智慧(却语术)来解决当前问题(人心不稳)的典型案例。
事有反而得覆者,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智慧
鬼谷子指出:“事有反而得覆者,圣人之意也,不可不察”。有些事情反过来思考才能明白,这是圣人的思维方式。
春秋时,齐景公手下有三个猛将:公孙接、田开疆和古冶子。这三人勇猛无比,但结为一党,让齐景公感到威胁。晏子看出了主公的忧虑,就想出了一条妙计。
他让齐景公摆宴请三位猛将,席间端出两个桃子,说:“三位功劳大的可以吃桃子。”公孙接先讲了自己打虎的功劳,拿了一个桃子。田开疆说了自己征战的功劳,拿了另一个。
古冶子不干了,说出自己护驾的功劳比前两个都大。前两人自愧不如,拔剑自刎了。古冶子见兄弟死了,也后悔自杀了。
这就是著名的“二桃杀三士”。晏子不费一兵一卒,只用两个桃子就解决了三个猛将的威胁。他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:用赏赐(桃子)来达到惩罚的目的(除掉隐患)。
结语
鬼谷子这段看似深奥的话,其实蕴含着极其实用的处世智慧。反观历史可以预知未来,了解他人也能认识自己,这些智慧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。
吴起通过小事建立威信,曹操用宽容收服人心,晏子以赏赐消除威胁。这些古人都懂得“反以观往,覆以验来”的道理,不直接面对问题,而是用迂回的方式达到目的。
甚至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我们能多从反面思考问题,多换位思考,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你觉得在现代社会中,鬼谷子的这种思维方式还适用吗?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吧!
喜欢读原文的朋友可以鉴赏《鬼谷子》第二篇<反应> 第一段:
文言文:
古之大化者,乃与无形俱生。反以观往,覆以验来;反以知古,覆以知今;反以知彼,覆以知己。动静虚实之理,不合来今,反古而求之。事有反而得覆者,圣人之意也,不可不察。
白话文:
古代那些通达事理的圣人,都是顺应自然法则而存在的。他们通过反思过去来推演未来,通过复盘历史来验证当下;通过了解他人来认识自己。万事万物动静虚实的规律,如果无法从当下找到答案,就要回头从历史中寻求借鉴。有些事情只有通过反向思考才能看清本质,这就是圣人的思维方式,值得我们仔细体会。
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:明明很努力却总碰壁,而有些人看似轻松却能成事?今天我读《鬼谷子》"益损、去就、倍反,皆以阴阳御其事"这段,直接笑出声——原来古人早就把"什么时候该冲,什么时候该怂"的秘诀说明白了!
最经典的莫过于刘邦项羽的楚汉争霸。项羽整天"阳动而行",动不动就"老子正面刚",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确实帅炸天。但刘邦更懂"阴阳相求"——该怂时能屈能伸(鸿门宴装孙子),该狠时果断出手(暗度陈仓),这就是鬼谷子说的"阳还终阴,阴极反阳"的终极玩家!
说到"以阴结阳,施以力也",不得不提孙膑和庞涓的相爱相杀。当初孙膑被陷害砍了膝盖骨,居然装疯卖傻吃猪粪(阴止而藏),等齐使来了突然展现兵法才华(阳动而出)。这一阴一阳的切换,直接把复仇大戏演成了教科书级别的逆袭。
其实就连诸葛亮也深谙此道。三顾茅庐时他前两次故意躲着不见(阴隐而入),等刘备诚意够了才掏出早就写好的隆中对(阳动而行)。这一招"以阳求阴,苞以德也"玩得溜啊——既抬身价又测诚意,简直是把捭阖之道点满技能点!
现代职场也一样。我朋友公司有个95后总监,部门要裁员时他天天找老板聊行业发展(阳动而行),等真要裁人时反而沉默好几天(阴止而藏)。最后他部门不仅没减人,还争取到新项目——这就是"阴阳相求,由捭阖也",该造势时造势,该蛰伏时蛰伏。
最让我拍大腿的是楼下火锅店老板。疫情期间别人都在哭惨,他却偷偷研发新品(阴隐而入);等放开后立马推出"治愈套餐",还请网红来打卡(阳动而出)。现在分店都开三家了,这不就是"阳动而行,阴止而藏"的完美诠释吗?
所以记住啊朋友们,鬼谷子这段话核心就三句话:
1、该冲时别犹豫(阳动而行)。
2、该停时会潜伏(阴止而藏)。
3、最重要的是学会阴阳切换(阴阳相求)。
就像打麻将,不能只会碰碰胡,还得会根据牌局调整策略——毕竟"此天地阴阳之道,而说人之法也”
【评论区聊聊】
你曾经因为"该冲时怂了"或"该停时冲了"翻过车吗?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"阴阳失调"血泪史!
喜欢读原文的朋友可以鉴赏《鬼谷子》第一篇<捭阖> 第四段:
文言文:此篇完结。
益损、去就、倍反,皆以阴阳御其事。阳动而行,阴止而藏;阳动而出,阴隐而入,阳还终阴,阴极反阳。以阳动者,德相生也;以阴静者,形相成也。以阳求阴,苞以德也;以阴结阳,施以力也;阴阳相求,由捭阖也。此天地阴阳之道,而说人之法也,为万事之先,是谓圆方之门户。
白话文:
(人际交往中的)增益与损害、离去与接近、背叛与归附,都要用阴阳之道来驾驭。属阳时就主动行动,属阴时就静止隐藏;属阳时就积极显现,属阴时就潜藏深入。
阳发展到极致会转向阴,阴发展到极致会转化为阳。通过阳的方式行动,是用德行相互感召;通过阴的方式静守,是靠形势自然成就。以阳求阴,要用德行包容;以阴结阳,需靠实力实施。阴阳相互配合,都是通过开启与闭合来实现。这就是天地阴阳的规律,也是游说他人的方法,是处理万事的前提,可称为方圆世界的根本法则。
(注: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鬼谷子以阴阳学说为内核的策略思想。"圆方之门户"比喻处世要兼具圆的灵活与方的原则,开启与闭合的运用要符合天地阴阳之道,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。)
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:同样一件事,他说出来你就愿意听,别人说你就想翻白眼?今天我读《鬼谷子》"捭阖者,天地之道"这段,直接惊掉下巴——原来两千年前的古人,早就把说话艺术玩成降维打击了!
最经典的莫过于苏秦张仪这对冤家。
苏秦搞合纵联盟时,跑到燕国第一句话就是:"燕国之所以太平,全因有赵国挡着秦国啊!"(阳言崇高)瞬间唤醒燕王的危机意识。
等他到楚国时又换说法:"大王您这么强大,难道甘心听秦国指手画脚吗?"(还是阳言崇高)这就是鬼谷子说的"与阳言者依崇高"——跟要面子的人就要聊伟大理想。
而张仪更绝,他搞连横破坏联盟时,跑到楚国就跟楚怀王说:"只要您跟齐国断交,秦国白送六百里地!"(阴言卑小)等楚国真照做了,他立马耍赖:"我说的是六里啊。"虽然这事办得缺德,但完美演示了"与阴言者依卑小"——跟贪小便宜的人就要谈实际利益。
其实就连孔子周游列国,也深谙此道。
在卫国见灵公时大谈"仁政"(阳言),在齐国见景公时却先说"君君,臣臣"(阴言纪律)。这就是"阴阳其和,终始其义"——该唱高调时唱高调,该讲规矩时讲规矩。
我最佩服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。
楚王故意开小门迎宾想羞辱他,晏子直接说:"出使狗国才走狗门,请问贵国是狗国吗?"(捭之反击)等见到楚王,又被嘲讽"齐国人擅长偷盗吗",他淡定回答:"橘生淮南为橘,生于淮北为枳"(阖之比喻)。全程没一句脏话,却把楚国君臣怼得哑口无言,这就是"口者,心之门户也"的顶级玩法。
其实咱们普通人学捭阖之道,根本不用搞什么合纵连横。
就像我楼下超市王阿姨,见到带孩子的顾客就说:"这奶粉最近搞活动,好多妈妈都囤货呢"(阳言尊荣)。
见到老顾客则说:"今天鸡蛋特价,比菜市场还便宜两块"(阴言利益)。一个月业绩顶别人三个月,最近都当店长了!
所以记住啊朋友们,鬼谷子这段话核心就三点:
1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(审定阴阳)。
2、什么时候张嘴什么时候闭嘴(捭阖有度)。
3、好话赖话都要会说(终始其义)。
就像老人家说的"可以说人,可以说家,可以说国,可以说天下"——从买菜砍价到商务谈判,无非都是说话的艺术。
【评论区聊聊】
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"一句话成事,一句话坏事"的神操作?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"说话翻车现场"或"嘴炮高光时刻"!
喜欢读原文的朋友可以鉴赏《鬼谷子》第一篇<捭阖> 第三段:
文言文:
捭阖者,天地之道。捭阖者,以变动阴阳,四时开闭,以化万物。纵横、反出、反覆、反忤,必由此矣。捭阖者,道之大化。说之变也,必豫审其变化,吉凶大命系焉。口者,心之门户也;心者,神之主也。志意、喜欲、思虑、智谋,此皆由门户出入,故关之以捭阖,制之以出入。
捭之者,开也,言也,阳也;阖之者,闭也,默也,阴也。阴阳其和,终始其义。故言长生、安乐、富贵、尊荣、显名、爱好、财利、得意、喜欲为阳,曰始。故言死亡、忧患、贫贱、苦辱、弃损、亡利、失意、有害、刑戮、诛罚为阴,曰终。诸言法阳之类者,皆曰始,言善以始其事;诸言法阴之类者,皆曰终,言恶以终其谋。
捭阖之道,以阴阳试之。故与阳言者依崇高,与阴言者依卑小。以下求小,以高求大。由此言之,无所不出,无所不入,无所不可。可以说人,可以说家,可以说国,可以说天下。为小无内,为大无外。
白话文:
开合之道,是天地运行的规律。所谓捭阖,就是通过阴阳变动、四季更替来化育万物。无论是纵横驰骋、反复变化、背离对抗,都必须遵循这个规律。捭阖是大道演化的体现。游rn.ba2k.cn/8IYI3说时的应变之术,必须预先审察对方的变化,因为吉凶祸福都系于此。嘴巴是心灵的门户,心灵是精神的主宰。志向意愿、喜好欲望、思虑谋划,这些都是通过口这个门户进出,所以要用捭阖之术来控制开合。
"捭"就是开启、发言、属阳;"阖"就是闭藏、沉默、属阴。阴阳调和,始终都要符合义理。所以谈论长生、安乐、富贵、尊荣、显扬、爱好、财利、得意、喜欲等都属于阳,叫作"始";谈论死亡、忧患、贫贱、苦辱、弃损、失利、失意、有害、刑戮、诛罚等都属于阴,叫作"终"。凡是遵循阳道的说辞,都称为"始",用积极的语言开始事情;凡是遵循阴道的说辞,都称为"终",用消极的语言终止图谋。
运用捭阖之道时,要先用阴阳之言试探。所以与积极向上的人说话要立足高远(依崇高),与消极保守的人说话要立足现实(依卑小)。用低姿态求取小成效,用高格局谋求大发展。这样说来,就可以无所不出,无所不入,无所不成。可以游说个人,可以游说家族,可以游说国家,甚至可以游说天下。做小事没有下限(无内),做大事没有上限(无外)。
(注:这段文字集中阐述了鬼谷子"捭阖"思想的核心要义,将开合之道提升到天地规律的哲学高度,并具体指导如何根据对象特性运用阴阳之言进行有效游说,体现了古代纵横家洞察人性、把握关键的智慧。)
你说气人不?同样一本《鬼谷子》,有人读了只会故弄玄虚,有人却读成了人际交往天花板!
今天我就要揭秘这段"夫贤不肖、智愚、勇怯、仁义有差,"的千古智慧,保准让你拍大腿——原来古人早就把情商课玩出花了!
要说最懂捭阖之道的古人,非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莫属。
还记得那个让六国联合抗秦的苏秦吗?他最早去秦国推销统一策略时,张口就是"大王若用我必能称霸",结果被秦惠王直接轰出门——这就是没做好"审定有无与其实虚,"连老板想要什么都没搞清就盲目开撩。
但你看他后来游说燕文公时,完全换了套路。
先暗中打听得知燕国最怕赵国偷袭,于是见面第一句就说:"燕国之所以太平,全因有赵国挡在前线啊!"瞬间戳中对方痛点。这就是"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",顺着对方的担忧往下说,自然句句说进心坎里。
更绝的是张仪忽悠楚怀王的那出好戏。
当时秦国想打齐国,怕楚国插手,张仪跑去说:"大王只要跟齐国断交,秦国白送六百里地!"等楚国真断交了,张仪立马改口:"我说的是六里地啊。"虽然这事办得缺德,但完美rn.ba2k.cn/8ETO1演示了"或开而示之,或阖而闭之"——先画大饼打开你的欲望,再突然闭嘴不认账。
不过要说真正把"捭阖"用到极致的,还得是孙膑和庞涓的相爱相杀。
这哥俩的故事简直就是活教材:当初孙膑被庞涓陷害砍了膝盖骨,装疯卖傻吃猪食时,就是在用"阖"的终极奥义——通过极端自贱来保全性命。而后来马陵道之战,他故意减灶诱敌,则是"捭"的高级玩法——用假情报引导庞涓进入埋伏圈。
最妙的是鬼谷子说的"离合有守,先从其志"。
诸葛亮把这招用得淋漓尽致:刘备三顾茅庐时,他前两次故意躲着不见,就是在试探对方诚意;等确认刘备是真心求贤,才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隆中对。这一阖一捭之间,既抬高了身价,又掌握了主动权。
其实咱们现代人学捭阖之道,根本不用像古人那样打打杀杀。
比如你想让老板加薪,别傻乎乎直接要钱——先"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":聊聊行业薪资水平,说说自己做的超额贡献,最后暗示猎头来找。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聪明的老板自然心领神会。
记住啊朋友们,捭阖不是让你学狡猾,而是教你看清形势:该开口时别沉默,该沉默时别啰嗦。就像鬼谷子说的"其不中权衡度数,圣人因而自为之虑"——发现策略不对赶紧调整,这不叫打脸,叫智慧!
【评论区聊聊】
如果让你用鬼谷子的智慧处理职场难题,你会怎么"捭阖"?是学苏秦的见人下菜碟,还是学诸葛亮的欲擒故纵?来评论区说说你的"古人智慧活用记"!
喜欢读原文的朋友可以鉴赏《鬼谷子》第一篇<捭阖> 第二段:
文言文:
夫贤不肖、智愚、勇怯、仁义有差,乃可捭,乃可阖;乃可进,乃可退;乃可贱,乃可贵,无为以牧之。审定有无与其实虚,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,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,以求其实,贵得其指;阖而捭之,以求其利。或开而示之,或阖而闭之。开而示之者,同其情也;阖而闭之者,异其诚也。可与不rn.ba2k.cn/8cwt9可,审明其计谋,以原其同异。离合有守,先从其志。即欲捭之贵周,即欲阖之贵密。周密之贵微,而与道相追。捭之者,料其情也;阖之者,结其诚也。皆见其权衡轻重,乃为之度数,圣人因而为之虑。其不中权衡度数,圣人因而自为之虑。故捭者,或捭而出之,或捭而内之;阖者,或阖而取之,或阖而去之。
白话文:
(世上的人)有贤良与不肖、聪明与愚笨、勇敢与怯懦、仁德与义气的区别,所以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开启或闭藏的策略;有时要进取,有时要退让;有时要卑贱,有时要尊贵,都要以无为之道来掌控。
审察对方的有无虚实,通过了解他的爱好和欲望来判断他的志向,适当排斥对方所说的话然后再加以反驳,以便探求其真实情况,重要的是把握其真实意图;先闭藏再开启,从而获取有利的结果。
有时开放使其显现,有时闭藏令其隐藏。开放使其显现,是为了与对方情感共鸣;闭藏令其隐藏,是为了考验对方的诚意。可行与不可行,都要审察清楚对方的计谋,以便探明双方的同与异。
无论分离与合作都要坚守原则,先顺从对方的意愿。如果要开启,贵在周详完备;如果要闭藏,贵在隐秘藏形。周详与隐秘的关键在于微妙而与道相合。开启,是为了探察实情;闭藏,是为了坚定诚意。
全面衡量轻重得失,为之设立标准准则,圣人就是根据这个来谋划策略。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准则,圣人就会自行重新谋划。所以所谓开启,有时是开启而释放,有时是开启而吸纳;所谓闭藏,有时是闭藏而获取,有时是闭藏而排除。
(注:捭阖是鬼谷子思想的核心方法论,"捭"即开启、发言、公开,"阖"即闭藏、沉默、隐匿。这段文字阐述了如何根据对象特质运用开合之道来把握主动权,体现了古代纵横家的辩证思维和策略思想。)
发布于:安徽省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