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27 10:09:53
在晚清风雨飘摇的岁月里,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之力成就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之业,其读书方法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这位被誉为 “近代最后一位大儒” 的学者,用毕生实践总结的读书之道,不仅是个人修身治学的指南,更应为当代学子所借鉴。
曾国藩,他可不是什么天资聪颖的人。他考秀才考了整整七次才通过。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:曾国藩小时候背书,一篇《岳阳楼记》怎么也背不下来,连房梁上的小偷都听会了,他还在那里磕磕巴巴。
既然天资不佳,就用超人的努力去弥补。而「读书不二」就是具体的方法。他父亲教他读书的方法也很简单,就要求他上一句没读懂,绝不读下一句;这本书没读完,绝不碰下一本;一天的学习任务没完成,绝不睡觉。
1、告别浅尝辄止
曾国藩的「读书不二」,就能砍断这种「浅尝辄止」的毛病。它强制你聚焦,强迫你深挖。它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本书名,而是你把一本书的精髓彻底「吃透」。
展开剩余75%就像他在《送郭筠仙南归序》说的:「君子……铢而积,寸而累,既其纯熟,则圣人之徒。」一点点积累,一步步前进,才能成大器。
2、培养专注力
而「读书不二」不仅是读书方法,也是一种磨砺心性的「事上练」。当你在心里告诉自己,这本书不看完,绝不碰其他的,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自我控制。
这时你就只能心无旁骛,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当前的书本中。曾国藩在翰林院时,也曾「浮躁、坐不住」,平时爱交朋友,爱串门,还爱聊天。
3、锻炼抗挫力
曾国藩早年的科举经历,屡战屡败,但每次失败都没有让他气馁,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。
他说:「吾家祖父教人,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」。他相信,在困难面前表现懦弱,被失败击倒,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耻辱。
4、学会下笨功夫
曾国藩的「读书不二」,就强迫你踏踏实实地付出「笨功夫」,不耍小聪明,不走歪门邪道。它给你养成的是一种「绞尽脑汁、殚精竭虑」的实干精神。
曾国藩读书首重 “专注” 二字,提出 “读书不二” 的原则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一书未完,不看他书”,这种专注精神使其在治学路上少走弯路。少年时的曾国藩并非天资聪颖,甚至因背书太慢被小偷嘲笑,但他凭借这种 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 的专注,硬是将晦涩的典籍烂熟于心。反观当下,不少学子读书时手机不离手,半小时内切换数种读物,看似博览群书,实则如蜻蜓点水,难以深入理解书中精髓。真正的读书应当像曾国藩那样,沉下心来与一本书深度对话,方能探骊得珠。
“循序渐进,熟读精思” 是曾国藩读书方法的核心。他主张读书要 “先认其貌,后察其心”,从字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结构的把握,再到思想内涵的领悟,层层深入。对于重要典籍,他坚持 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”,反复研读直至融会贯通。这种方法看似缓慢,实则事半功倍。正如他批注《资治通鉴》时,从青年到暮年反复研读七遍,每一次都有新的体悟,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史学见解。这种循序渐进的积累,恰如春日之苗,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。
曾国藩还强调 “知行合一”,主张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。他提出 “读书有三问:是否致用?是否修身?是否增智?” 在他看来,读书的终极目的是完善人格、经世致用。无论是平定太平天国时运用《孙子兵法》的智慧,还是治理地方时借鉴历代吏治经验,都体现了他 “读书为用” 的治学理念。这种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智慧,正是当代教育所倡导的核心素养。
在信息繁多的今天,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更显珍贵。他用自身经历证明:读书不在速度而在深度,不在数量而在质量,不在空谈而在践行。作为新时代的学子,我们当汲取这份治学智慧,以专注之心读书,以精进之法求知,以实践之力致用,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,成就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。
发布于:北京市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